「艋舺剝皮寮古蹟」最近開放參觀。
修復的結果,廣州街與康定路所有店號招牌,非常奇怪的全移植到剝皮寮老街展示區裡頭去了。乍看之下,還以為過去剝皮寮,大馬路邊是純住宅區,而小巷子是商業區。
對這裡我有一份特殊的情感,因為我的大姑就住在這裡,我表哥在這裡開牙科診所,這裡有我年少的記憶與足蹟。店家、店號、街景仍在腦海:肉鬆肉脯店、飲食店、理髮店、茶桌子店、米店、土炭店、旅社、浴室、裝定店、依舊歷歷在目。
照片中間的巷子就是艋舺剝皮寮老街,巷口右邊第一間是我大姑家,樓下是我表哥的牙科診所。
這「艋舺剝老街」巷子,在我年少時已經落寞,不過裡頭倒是住著一位重要「名人」,辦喪事要找他、小孩收驚也要找他,他叫『師公貴』。『師公貴』的子孫一定很嘔,他們家原本的「壇」被北市文化局從巷頭「換」到巷尾去了。
我不是歷史學家,我所知道到的是「剝皮寮」很台灣也很日本,「北京語」在這裡是「外來語」,國民黨跟這裡八竿子打不著。
這裡的建築大都是日據時代興建的,我完全感應不到清代的氣味,國民黨政府強制徵收「剝皮寮」一大片土地,拆毀後又花大錢把它蓋回來,而台北市文化局宣傳小冊上,竟然說是「歷史偶然機緣下,得以保存至今」。皮之厚,莫可奈何!
2009年9月13日 星期日
這個地方老艋舺人稱為『會社尾』,是日據時代「製糖會社」的倉庫與宿舍,
在我小時候,這裡的日式宿舍還沒有拆除,我常常騎腳踏車逛,
也驚覺這裡的奇特現象:
在這日本人建造的宿舍裡,所聽到居民所講的話,
竟然多是連他們自己國家的「國語」都講不標準的中國人。
我很難聽得懂他們說的話,所以,這地方是我小時候心目中的「外國」。
『會社尾』的文化被徹底的消滅了,
我們再也見不到日據時代,日本人在此所建造的宿舍,
但它確實是台灣所曾發生的歷史,而歷史被抹去了。
外來的國民黨怕台灣人了解自己的文化歷史,尤其是跟日本有關的,經常假借立名目,施摧毀文化之實。『糖倉文化公園』就是一個例子。